新闻资讯

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

全球AI四强大PK:微软“慢”,谷歌“横”,亚马逊“硬”,百度反手制胜

编辑:005     时间:2020-09-18

2020年,一场突发的疫情,重创了线下。数字经济却空前繁荣。

亚马逊、微软、百度、谷歌等全球科技巨头,关于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——AI的抢夺之战,热度也持续高涨。

谁拿到AI制胜权,谁就拿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头等舱船票。

3月3日,国际AI巨头谷歌宣布,线下一年一度的I/O大会,改为线上。两周之后,线上也取消了。

大会最吸引人的重磅内容、安卓用户最期待的Android 11系统,也跳票了。

就在谷歌“慢一拍”的3月,另一AI巨头微软,公司创办45年来,首次设立首席科学官一职。

AI,是自2012年萨提亚·纳德拉“重塑微软”以来,最为看重的业务,他曾对外表示:AI将在公司的未来发挥关键作用。

左一:萨提亚·纳德拉

曾经的微软研究院主管、“顾命大臣”埃里克·霍维茨担任微软首席科学官后,核心工作就是加快AI领域的研究。

亚马逊动作同样迅速。

由于欧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,7月,亚马逊推出不需排队、自动称重、自动结算的智能购物车。

这是在无人超市之后,亚马逊在AI领域,落下的另一枚重子。

事实上,谷歌I/O大会虽然跳票,却并没有完全缺席。9月初,Android 11迟到半年却升级了,主动迎合瀑布屏、折叠屏、双面屏等智能硬件。

作为全球AI四强之一的百度,同样有着大手笔。

“中国一线城市五年内不用再限购限行。”在9月15日,央视新闻直播的2020百度世界大会中,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发出惊人之谈。

不仅如此,他还表示,“10年之内就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。”

近年,企业家公开表态解决社会问题的案例,并不少见。但仅仅通过技术手段就要解决困扰城市几十年的堵车问题,李彦宏还是头一个。

李彦宏的底气,同样来自于——AI。并且,这一底气已经可以具体量化,按照他的话来说

“通过AI技术提高现有交通效率15—30%,为GDP贡献2.4—4.8%的绝对增长。”

百度不出手则已,一出手就是一堆黑科技:学习20句话就能模仿人说话语音系统;钢铁侠科幻感的无线智能耳机;人性化的虚拟助理;甚至具备认知能力、人机交互的虚拟人……

2020年,全球AI巨头,暗潮涌动,他们当下的实力究竟如何?新一轮生产力的话语权,究竟花落谁家?

作为国内用户,更关注的是,百度的这套AI“组合拳”究竟威力如何?

新时代生产力,中国企业没有迟到

AI的发展故事,要从1956年讲起。

那年夏天,29岁的麦卡锡和同龄的明斯基,在达特茅斯进行一场学术探讨。席间,他们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对话,“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”。

作为当时计算机天才,两年后,二人先后被吸纳进麻省理工学院。随后,他们联手创立了MAC项目。这个项目,后来演变为麻省理AI实验室,也是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。二人也因此成了AI之父。

此后,AI开始在实验室进行数十年的推理、驯化。直到2000年代互联网产业的快速繁衍,信息以比特进行大量堆积,才让AI有了在实验室外生长发育的食物。

尤其是,2007年,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智能机之后。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,AI和人类的距离再一次拉近。

率先对这股力量的控制权感兴趣,或者说更为焦虑的巨头,是零售巨头亚马逊。

2014年初,西鲁梅拉和亚马逊CEO贝索斯进行了一场约谈。

计算机科学家西鲁梅拉,2005年从IBM辞职,就成为了亚马逊商品推荐团队负责人。10年走来,看着微软、谷歌等友商,步步加码AI技术,西鲁梅拉很是焦虑。

其实,这份焦虑早已在亚马逊内部弥漫。为此,当时的亚马逊终端和服务的副总裁大卫·利普曾拉来各个部门的负责人,挨个问:“你们要如何利用这些技术(AI),将这些技术嵌入到自己的业务?”

西鲁梅拉找到贝索斯谈及此事时,拿出了一份6页的计划书,简明扼要,目的明确。二人一拍即合,亚马逊AI最新的尝试就放在了商品推荐。

得益于云和AI业务增长,2017年亚马逊股价上涨了50%以上,贝索斯成为全球首富。

AI的力量,同样在微软身上得到体现。

自2000年比尔·盖茨将微软的掌门印绶交给史提夫·鲍尔默之后,曾经的电子消费引领者,进入“失去的十年”,被谷歌、苹果等小弟在各个领域超越。

直到2012年,印度出身、外表温吞的萨提亚·纳德拉执掌微软,强势推行硬件向软件转型,壮士断腕之后,微软才重新恢复元气。

2016年,微软内部,AI不仅独立成部门,还成为办公系统、云计算并重的四大核心业务之一。2017年,微软更是将原本的“移动为先,云为先”更改为“AI为先”。AI地位再度提升。重点放在算力、编程等偏B端的AI服务。

很快,重新站到潮头的微软,也重新坐上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。

2016年底,谷歌也擦掉“移动为先”的发展战略,改写为“AI为先”。


AI,代表新生代生产力,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AI所蕴含的经济能量,同样有目共睹。

中国方面,也并没有缺席。甚至因为出发太早,而遭遇“看不懂,看不上”的命运。

作为现代搜索引擎奠基者,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,百度一直被称为“入口之王”。经过10年的数据、算法积累,从2010年百度就开始搭建AI技术体系。2年后,就上线了图片和语音搜索。

在AI之路上,尤其是图片和语音领域,百度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。

机器扮演人的数十年来,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难题,机器可以理解单词背后的意义,却很难理解长句所蕴含的意义,或者说,机器缺少神经系统,不会自主思考。

2014年,学界开始探讨“神经网络翻译”的可能性,希望赋予机器“灵魂”。

一年后,百度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翻译系统。随后,神经网络翻译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席卷学术界和工业界。再过一年,谷歌、微软等企业也相继发布同类系统。

AI是一场深远的布局,像毛竹一样需要多年扎根才能发芽成长的行业。

没有完善的产业基础做保障,“不完美”的产品,很难摆脱非议。5G是完全无人驾驶有力的支撑之一,就是最鲜明的案例。这也导致了作为全球AI四巨头之一的百度,技术实力与市场估值的不匹配。

除此外,AI的发展,需要特定的时机。

如今,5G已经大规模商业化,全球疫情对线上产业发展呼声空前高涨,新一轮AI大战,战鼓已经擂响。

AI产业的制胜权将花落谁家?百度又将迎来什么样的命运?

尚未探知边界的大蛋糕

要要弄清楚巨头们如何分蛋糕,首先,需要知道,全球AI市场究竟有多大?

很不幸,这是困扰全球数据机构的一道难题。

在2018年,中外数据机构基于AI元年,即2015年全球AI市场规模1684亿元,以及2015—2018年的增长速度,进行大胆推测:2020年AI产业规模将达到6800亿元。

如今,到了2020年,AI产业规模的预估数字变成了2万亿美元,甚至预估为4万亿美元。
AI的市场空间有多大?站在当下,谁也无法预测出准确数字。

稍微具有参考价值的数字是,2021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45万亿美元。这个数字,给所有的巨头都留足了施展空间。

当年急于将AI技术“装进”各个部门的亚马逊,在尝试商品推荐、无人售货等方式的过程中,找到了另外一个突破口——智能家庭语音。

亚马逊Echo系列智能音箱长时间占据全球第一位置,除了自己音箱,还有搭载亚马逊语音助手Alexa的150多个第三方音箱品牌。2014年以来,亚马逊的这一混合军团,智能音箱累计销量已经达到1亿台。

智能音箱是继智能机之后,全球另一项最具战略意义的智能硬件。不过,智能音箱的路很宽,亚马逊并没有封死。

2019年,全球智能音箱销量达1.469亿台,同比增长70%。其中,中国市场占4589万台,同比增长109.7%。

中国市场不仅增速快,百度、阿里、小米三家的市场份额,已经比肩亚马逊、谷歌之和。

智能音箱结束了美国企业单边强权的时代。在有屏智能音箱领域,百度一家就超过了亚马逊,问鼎世界第一。

这方面,微软觉悟较晚。直到2017年10月,微软才上架了首款搭载 Cortana 的智能音箱。

微软的重心也一直不在智能音箱,而是B端业务。尽管微软从硬向软转型,基于PC电脑,基因中还是自带办公属性。不论是云计算还是边缘计算,微软的AI业务,越来越具有2B倾向。

不过,谷歌对于无人驾驶也同样情有独钟。这也是音箱之外,另外一大重要场景。

2018年,谷歌一家子公司落户上海。随后,媒体圈再度传出“谷歌战百度”的消息。竞争的不是搜索,正是无人驾驶。

对垒的双方,正是中美两方无人驾驶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。

二者的区别是谷歌waymo是在做产品,百度Apollo是在建生态。

谷歌waymo所谓做产品,是因为美国电信基建相对落后,“出了城就没有4G”,并且美国很多城市道路坑坑洼洼,远不如中国。

这就导致谷歌waymo需要大量堆砌传感器,提升算法,才能实现自动驾驶的基本条件。

由于几乎是靠一己之力做无人驾驶,谷歌waymo基本是一个闭环。尽管Waymo在2019年已经宣布开放部分自动驾驶数据,合作伙伴和投资关系,主要以自身利益来权衡。

在美国的自动驾驶阵营,谷歌waymo一直是说一不二的帝王。

百度,则大不相同。

首先,核心技术上,中国AI企业已经实现全面反超。

2015年,中国AI专利申请数就已经超过美国,成为全球AI专利申请数最多的国家。在巨头企业中,百度连续4年成为世界第一。

其次,自2017年4月百度正式推出Apollo开放平台以来,一年多时间,百度先后完成五大版本的更新迭代,并在车辆、路基、电信等领域汇聚了120多家生态伙伴。

2020年9月15日百度世界大会直播中看到,百度Apollo已经实现了去安全员,完成全球首次完全无人驾驶直播。按照完全无人驾驶落地的三大要素:前装量产车(车)、AI司机(大脑)和5G云代驾(接管)。百度Apollo,已然全部集齐。

百度Apollo前装量产车,不是将AI植入已有车辆,而是从设计之初,就是要打造成为专门的无人驾驶车辆。

百度Apollo不仅实现不需要安全员情况下的无人驾驶,以及在多层地库寻找车位,一键代客泊车与召唤等功能。而且,拥有星空顶、大沙发、大液晶电视的阿波龙未来驾舱,已经演变为娱乐、社交、商务场景。

目前,我国是全球5G商业化最领先的国家,2025年5G将全面商业化。百度Apollo“智慧的车+聪明的路”也正式从技术研发探索阶段,走向商业化和规模化运营阶段。

目前在北京亦庄、顺义,沧州、重庆等地,通过百度App和百度地图都能打到无人车。全球27座城市,百度无人车已经累计进行10万人次路测。在智能汽车和智能驾驶的商业化量产上,百度Apollo均是中国第一。

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虽晚,发展速度却全球最快。这背后得益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、最大规模的互联网数据。

这也让中国的AI巨头拥有了除了技术之外的,另一项独特优势:规模优势。

这一优势,足以重写全球AI历史。

不仅如此,中国还拥有着全球最肥沃的AI产业土壤。这也让中国成为全球AI巨头的重要赛场。

一定程度上说,赢得中国市场,就能在全球AI争霸中,大概率胜出。

本内容属于网络转载,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回复列表

相关推荐